用户要去尝试了解攻击来自于何处,原因是黑客在攻击时所调用的IP地址并不一定是真实的,一旦掌握了真实的地址段,可以找到相应的码段进行隔离,或者临时过滤。同时,如果连接核心网的端口数量有限,也可以将端口进行屏蔽。
相较被攻击之后的疲于应对,有完善的安全机制无疑要更好。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大规模部署网络基础设施,但这种办法只能拖延黑客的攻击进度,并不能解决问题。与之相比的话,还不如去“屏蔽”那些区域性或者说临时性的地址段,减少受攻击的风险面。
此外,还可以在骨干网、核心网的节点设置防护墙,这样在遇到大规模攻击时可以让主机减少被直接攻击的可能。考虑到核心节点的带宽通常较高,容易成为黑客重点“关照”的位置,所以定期扫描现有的主节点,发现可能导致风险的漏洞,就变得非常重要。
多层防护DDoS攻击的方法仍然适用。例如,驻地端防护设备必须24小时全天候主动侦测各类型DDoS攻击,包括流量攻击、状态耗尽攻击与应用层攻击;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防火墙等设备存在的弊端,用户应该选择无状态表架构的防护设备利用云平台、大数据分析,积累并迅速察觉攻击特征码,建立指纹知识库,以协助企业及时侦测并阻挡恶意流量攻击。
像以上的抵御方法还有一些, 如 限制SYN/ICMP流量、过滤所有RFC1918 IP地址等等,但归根结底,还是要从根源上进行有效遏制,不要等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,这也是DDoS攻击“不绝于耳”的原因。